top of page

【親子天下Baby】唐詩功夫課:學出拳、學蹲馬步 為的是學靜下來


「春眠不覺曉」、「鋤禾日當午」, 童言童語吟唐詩、打功夫,蔚為風潮的幼兒文武合一才藝, 榮獲《親子天下Baby 13期》專題報導,成為本期封面故事!

為了慶祝「唐詩功夫」登上本期《親子天下》,

即日起舉辦「分享親子天下文章 享200元唐詩功夫體驗課」活動,

詳細活動辦法請見武林文創粉絲團置頂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wulink/

唐詩功夫課:學出拳、學蹲馬步 為的是學靜下來

作者:秦嘉彌 2016-03 親子天下Baby 13期

全文閱讀>> 親子天下Baby專訪:http://goo.gl/ZZWI2W

一般人認為身體的動不需要學,但以功夫來講,它並非教孩子怎麼「動」,而是教怎麼「不要動」,當孩子學會控制身體,便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你相信身體的改變能改變人的命運嗎?在任培豪的親身經歷裡,這件事真實存在。

任培豪是武林文創的創辦人,孩子們都叫他培根老師,他所創辦的武林文創教的是國內少數結合經典唐詩與中華武藝的唐詩功夫,而教學的對象還包含了幼兒。

「其實在武術這領域,因為孩子難穩定、不容易聽話,很多人是不願意教幼兒的,」任培豪分析,但讓他願意開創這樣一個以幼兒為中心的武術教學課程,並非是因為他特別喜歡孩子,更重要的原因是來自他那段曾經黯淡而充滿霸凌的童年。

自幼生長在父母不在身邊、隔代教養的低收入戶家庭,任培豪從國小到國中都受到霸凌,加上大腿開過兩次血管瘤手術,他不能跑步、嚴重氣喘,內向與自卑是整個童年的印記。在那段時間他曾一度選擇加入幫派,以別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自信。

到了高中,滿心以為換了一個新環境,一切能重新開始,但,他還是成為班上被欺負的那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永遠都是我?」即便當時身高已經很高,任培豪發現原來「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如果他看不起自己,別人也不會看得起他。

於是,十七歲的他加入了當時住家附近道館的武術教室,一開始只是想強身,但後來發覺身體怎麼慢慢變了,苦練兩個月後回到學校,他連氣色都不再一樣,整個人散發的光芒讓同學從欺負變成敬重,任培豪驚覺這些轉變是來自於他鍛鍊出了更堅強的內心,由內而外才讓人開始尊敬他。

因為有過這段翻轉生命的經歷,任培豪知道身體的改變可以轉變一個人的心。

功夫教人怎麼「不要動」

他告訴來學武術的孩子和家長們,一般人會認為身體的動、律動等,小孩不是天生就會嗎?為何要學?去公園跑跑不是也一樣?但單以功夫來講,其實它不是教你怎麼「動」,功夫是在教孩子怎麼「不要動」。出拳很容易,但定在那裡很困難,看似不動,但身體的肌肉要一直保持在一個姿勢,這才是真功夫。

身體的學習對小小孩而言帶來的功能是認識自己,進而學會控制自己,控制自己後就能對自己產生由內而外的信心。讚美可以由別人口中送進來,但真正自信的來源卻是來自對身體的掌握。沒有什麼比內在自我的肯定來得有力有用。

身體沉穩,心性便能提升

在武林文創課程中,孩子會學到蹲馬步,除了學怎麼蹲,老師會再告訴他為什麼要學蹲馬步,蹲馬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身體沉穩,當身體的功能性達到,內心的素質就能提升。本來別人一推一拉就會倒的孩子,現在可以用蹲馬步馬上站穩;本來別人一抱就抱起來的瘦小身體,現在孩子可以用蹲馬步讓對方瞬間出不了力。

此外,任培豪讓唐詩跟武術結合,用十二首有教育意義的詩如《春曉》、《憫農詩》等,循序漸進讓孩子一邊念詩一邊打拳。藉著念詩增加動作的記憶,再藉著身體的操作把詩背得透徹。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用功夫把詩表現化,也把過往動拳腳的武術轉向柔和。

在武林文創,學齡前的孩子練武術是興趣的培養,學齡後被要求的是態度,再大一點的孩子被期待的則是自律的能力。「習武即習心」,任培豪相信當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便能掌握自己的心;當能掌握自己的行動,便可操控自己的言行。

每一拳、每一腳,其實是在打破孩子自己的陋習、自己的怠惰、自己的自卑,如同當年他打敗自己心中的魔鬼一樣,在身體的實踐裡看到一個個小小生命的超越與自信。

​最新消息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